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大,而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的產業”,“增強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能力”。相信對溫總理的這番講話,國內的高科技企業無不感慨良多。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董事長王晶今天在兩會代表團駐地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高科技產業在我國興起和發展的歷史還不長,尚屬于新型、幼稚產業,迫切需要國家各級政府的培育、扶持,以加快增強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能力。
扶持原創性技術創新是關鍵
王晶說:中國加入WTO,國際間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在綜合國力的較量上。國家的發展,就像一個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不可能永續發展,而增強國力的根本就在于注重原創性的技術創新。很長時間以來,我國各級政府一直注重“招商引資”,對國外的企業和資本存在一種盲目的崇拜。而事實上,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招商引資所能解決的大多是資金問題。國外企業在中國投資,最終的目的是要利用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市場,來獲取豐厚的利潤回報,而不會把核心技術帶到中國來。如果我們過分依賴國外資本,我們充其量只是西方大國經濟循環鏈上的一個環節而已,易被人牽著鼻子走。注重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才是我們增強國力的根本。尤其是在一些尖端領域,過分依賴國外企業和技術,還會存在安全隱患。
政策滯后制約本國企業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為了鼓勵外商來華投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其中“對外國產品的減免稅政策”頗具代表性。這一政策規定,在某些領域尤其是我國尚未開發的技術領域,從國外進口整機是可以享受免稅優惠的,而零部件的進口則要照章納稅。這一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王晶指出:隨著我國高技術企業的快速發展,很多以前沒有涉足、只能靠進口填補空白的領域,現在也有了自己的技術和產品,有些技術甚至超過了國外同類產品。然而,我國自己制造的產品有時候需要從國外進口一些零部件,而這些零部件是要被征收高額關稅的。而我們的對手——國外企業制造的產品卻可以享受全免稅的進口,致使國產產品要比進口產品承擔更高的生產成本。這樣做,無形中讓外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享受了“超國民待遇”,也在某種程度上打擊了我國的民族產業。加之有些政府在國家工程中對國外產品的盲目崇拜,使我國企業不能享受與外國企業平等的競爭環境,對中國企業的發展非常不利。
王晶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對稱。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日新月異,行業發展變化了,而制定政策的部門并不了解行業發展的動態,沒有在政策上做出對民族產業實行保護的相應調整。因此,應該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對行業的發展動態進行及時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及時把行業發展的動態反映到有關政策制定部門。政府也要建立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機制,為企業在運行中發現的政策問題提供一條通暢的反映渠道,以便有關部門能夠及時調整政策,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開發的產品予以保護。
理直氣壯地使用國產化產品
據悉,在扶持高新技術企業新技術開發方面,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各有關部門,通過各種各樣的政策和資金扶持,給予了本國企業大力的支持。但是,在市場引導方面,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王晶指出,高新技術產業是一個新型的產業,提供給人們的往往是前所未有的產品和服務。而這種陌生感又給市場推廣帶來一定的困難。如果科學普及和市場培育的問題,都要靠企業單獨去做,則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甚至坐失市場機會。這就需要政府提供助力,在新技術推廣領域率先使用國產技術和產品,這不僅是對企業的扶持,更可以通過一個企業輻射到整個行業乃至整個產業,為中國企業提供鍛煉和應用的機會,提供施展的平臺和空間,提供一個強筋壯骨的機會,這比給企業提供資金的援助更重要。遺憾的是,許多政府官員由于觀念等原因,盲目崇拜國外企業,而忽視了政府扶持對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意義。
王晶認為,科學的發展觀是一種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對本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的保護,是這一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意,沒有對本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就不可能有基本國力的增強。要解決這一問題,最主要的是要用制度甚至法律的形式保證,在政府采購以及有關國計民生的公共工程建設領域,要理直氣壯地使用國產技術和產品,這是對民族產業的一個非常有效的保護,也是提升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中的籌碼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