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印象
王晶是個低調的人。
關于王晶的低調,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我們刊出2002福建十大風云人物候選人名單前,王晶在報社的一個朋友向她透露了這個消息。當時,王晶的反映是,“你要幫我,就別把我提名上去”。
對于自己的性格,王晶這樣歸納,“熱情、執著、胸懷坦蕩,還有點年輕氣盛,喜歡自然”。
這些被王晶進行到底的性格與她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功形成了因和果的關系。
1988年,王晶從福建光學研究所下海,到胡鋼創辦的實達電腦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在實達,王晶一直是公司重要的管理者之一。三年后,實達成為全國五大的電子終端廠商。第五年,實達進入“全國電子百強企業”,后在上交所上市。
1994年,王晶離開實達二次創業。王晶同胡鋼等18人一道,創建了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王晶是集團發起人和決策者之一,曾任副總裁、副董事長。1999年,王晶出任公司董事長。
2002年 3月,王晶獲得全國婦聯、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共同頒發的“國際創業女性個人成就獎”。2002年9月7日,王晶被評為“中國企業女性十大風云人物”。
當王晶開始以“風云人物”的名義出現在更多人面前時,總有媒體追隨其后。在極少數的幾次完整來訪中,王晶的女人味也一次不漏地被發掘。
在評選2002十大風云人物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情節。在第一輪評選結果落定時,報社的朋友從極不愿意在報紙上公開露臉的王晶那兒取到了一張儀態從容的照片,而當時索取照片的說辭相當簡單,“我手里有你一張很難看的照片,明天就見報,提不提供別的照片,你看著辦”。
王晶的成功就是這樣,要在人生的每一個細節體現完美。對于在新大陸辦公室之外的時間,王晶最喜歡的安排有兩種,一種是運動,比如爬山、打球,王晶喜歡這樣釋放自己;另外一種是逛街,王晶和所有的女人一樣,喜歡用漂亮的方式去寵愛自己。
王晶是一個有眼光的人,關于做人,關于事業,關于家庭,她的眼光無所不在。
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一次全身心的燃燒可以照亮很多人。王晶的書生意氣顯然沒有讓人失望。這是對生命最樸素的面對。
“我常對別人說,要做一個知本女性,而不一定做一個資本女性。大學里學的知識,在很短時間內就會過時,對一個在重要的崗位,或爭取進入重要崗位的人而言,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新感知,對做決策或是做人都有相當好處。對我們的企業而言,觀念新才不會落伍于時代,落伍于市場。”對王晶印象因此更深。
在三個小時左右的來訪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為清晰的王晶。
性情王晶
關于金錢
有些東西化掙錢重要得多。
面對王晶這樣的成功人士,人們想窺視的是物質背后有關精神的東西.比如會怎么看金錢。
對“錢”,王晶有一個相當明確的理解——對我而言,金錢只是一個象征意義的東西。對一個追求成功的人來說,對財富的理解,絕不應該僅僅是金錢。誠信、對事業的熱情、成功之后的喜悅,這些都是高于金錢的精神。
“我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所以就個人來說,對錢并不看重,我看重的是做出了什么。對生活,我比較粗線條,不挑剔,屬于容易滿足的人。對于自己認準的東西,我從來不半途而廢。”
1988年,王晶從福建省光學研究所下海到實達。下海并非掙錢多,而且,當時像光學研究所這樣的單位是讓許多人都羨慕的。觸動她換種活法的是一種痛心疾首的難受,“許多科研成果靜靜地躺在紙上,無法轉化為社會的財富”。
能不能創辦一個實體,使科技成果轉為生產力?這個想法讓王晶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激情由此噴發。王晶說:“從小都是個聽父親話的人,什么事都會跟他商量一下,只有下海這件事,自己作了主。不為別的,只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件自己值得做的事。”
“1988年的實達并不起眼。而且那時全國正掀起出國熱,我先生正準備出國攻讀博士。有不少國外的朋友,很多人都勸我出國,因為可以過上更舒適的生活,可以獲得更多的金錢。但我覺得做事業還是要在國內,在國外再杰出,錢掙得再多,也沒有事業感。”
1993年,作為實達的早期創業者,王晶個人已擁有相當數量的股份,等到實達上市,這些股份將有更大的增值。當時,王晶明白,這時候離開實達就意味著失去既得利益。
在自己的理想和別人的理想發生沖突的時候,是為即手可得的利益留下,還是兩手空空地重新創業?做這道選擇題時,王晶的堅決又一次讓人覺得沒道理。
面對選擇二次創業時失去的,王晶并不覺得可惜。“對一個追求生活充實的人而言,不會太看重金錢。一位企業家說,金錢在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只是數字而已。如果把事業一看得很重,就會很富有。”
讓生命的閃亮劃過天邊,其目的與意義和金錢無關。
關于成功
在于不斷地超越自我
14年的時光.轉眼就過去。2002年9月7日,王晶與楊瀾、楊綿綿等十位女性企業家一道,被評為“中國企業女性十大風云人物”。
王晶風云的背后,沉淀著什么樣的信念。
“在于心態。積極心態可以使生活充實起來。有這樣的心態就有了成功的可能。”人們可以說王晶的成功是一個例外,但這絕不是一次偶然。
在王晶看來,性格與成功有絕對的聯系。我的性格很典型,非常開放,我講的開放是指包容性強。在和人交往時,我幾乎沒有障礙。我比較隨和,我覺得很多東西不能去勉強,包括榮譽,包括生活給你的很多東西,這都需要水到渠成,不一定要去爭,要去搶。”
對于成功的標準,王晶認識得相當清楚。“當然不僅僅是指財富的多少、知名度的高低,這些類似公眾面前的風光,只是一時的現象。一個人的成功首先在于自信,認準了目標就一直干下去,不斷超越自我。如果能夠看到自己一直在進步,我認為這就是階段性的成功了。”
人生的低谷無可避免,做事業也是如此。
1994年,胡鋼帶著我們離開實達的時候,我們擁有10%股份。本來實達的董事會承諾按凈資產的一半退出我們的股份,結果只兌現了150萬元,還有的就是十幾位愿意一同創業的科技人員。”
現在,七年時間過去,王晶和胡鋼創立的新大陸又擁有了13億的資產,而且,新大陸電腦公司已經成功上市。輝煌的背后當然是汗水、壓力和艱辛。
王晶說:“人生都會有許多低谷,剛離開實達時,企業發展的壓力是巨大的,現在回想起來,最艱難的時期留給我們的已經成為最有價值的經驗,也是我們人生最大的財富了。”
智慧王晶
二次創業
企業核心競爭力最重要。
1997年,新大陸遭遇了一場生死劫難。“當時,我們想做企業體制改革,但和員工在觀念上的沖突讓我們很被動。”據說,以技術為中心元老在當時覺得不受重視,堅決不同意公司走以市場為中心、做市場最需要的產品的路子,結果,胡鋼妥協了,王晶也妥協了。妥協的一年,是新大陸發展史上最慘痛的一年,很多員工的創業激情頓消,不少人因此離開了公司。
王晶的理性在于,她非常善于做總結,總結成功的、失敗的原因。“創業中最需要解決的是創業激情的問題。早期公司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部門間斗來斗去,員工之間沒有情感,看不到希望,發展目標也不明確。那時候,我們把所有的問題都列出來,根據企業當時的狀況,我們決定把企業的發展方向從以技術核心調整到了以市場為核心。因為,產品再多,賣不出去就會直接影響員工利益。沒有利益,員工的創業激情從何談起?”
如何利用自己的資源,建立起企業與眾不同的能力,這才是企業立于不敗的基礎,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王晶十分贊同張維迎教授的說法,“企業核心競爭力是這樣一種能力,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溜不掉”。
王晶把新大陸的核心競爭力歸納為激情和前瞻決策。
“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有了相應規模的時候,如果以前的管理人員還像生產隊長一樣照老樣子,你會事半功倍。為什么呢?最佳的管理方式是一個人管理6-7個人,因為你的精力有限,你得去研究問題。如果這個人管100個人,就可能造成這樣一種浪費,有人被派到太多活,有人什么事都沒有。”
就這樣,新大陸的創業期過了原始積累階段。在這個原始積累階段,王晶已經把提早規避高科技企業五年一次震蕩的能力也列入新大陸的競爭力。
民營企業
股份體制是成敗的關鍵。
民營企業,一個自由發揮的王國。解讀王晶對事業的認識,首先可以從這里開始。而什么樣的股份體制,顯然是民企成敗的關鍵。
當年,胡鋼和王晶在實達創業時,就想把這家企業做成一家民營企業。實達在1988年創造了“國有控股、員工參股”的模式,這在當時已是一種創舉。但這種模式卻并不成功。經歷了實達改制的波折,王晶和胡鋼斷然拒絕了一次讓新大陸提前兩年上市的機會。
“當時,福建的十個上市指標全給了國企,我們根本沒有可能。后來,兩家高新技術企業找到了我們,其中一家希望以國營企業的名義三聯手向政府要名額,爭取在高科技板塊上市。在政府表示支持后,三方開始談整合方案,我們才發現彼此的企業文化并不相容。企業文化不相容,上市后也不會成功,這是肯定的。”
采取什么樣的股份體制了不止是對企業的經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企業員工的工作狀態同樣重要。新大陸把企業主要的股份留在了主要骨干手里。而且,企業全體員工都入股。用王晶的話說是,“大家可以共擔風險,共享榮譽。”
對于處理員工、股份、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王晶一直以巨人集團的故事為前車之鑒,“當時,主要的股份都在史玉柱手里。后來,一有風吹草動,所有的骨干都跟這家公司無關,沒有多少人愿與他一起面對危機,這是民營企業的危機。”
在外人看來,股權意味著說話權。但是,自己就擁有新大陸股權的王晶并不這么看,“股份和決策其實沒有絕對的關系。”對此,王晶舉了個例子,她跟胡鋼每天溝通的機會都很多,“他們制定一項決策的出發點是企業發展,而他們能夠做制定決策這樣一件工作只是他們在一些方面,相對其他員工能看得更全面。
也許,對王晶而言,在路上才是她的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