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缺少投入研發的壓力和動力產業鏈和科技鏈沒有很好結合
新代表與老部長共同分析——
企業與科技 為何不握手
新當選的王晶代表是新大陸科技集團的董事長,最關心的是企業與科技體制改革的話題。她就企業為何不與科技握手的問題,認真請教了科技部老部長朱麗蘭代表。
王晶:中央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我認為傳統工業用信息化來提升非常有必要。國家應該支持革命性的、替代性的技術創新。比如北大方正,一個排版系統替代了所有的鉛字印刷系統。但是,這些技術剛剛出來的時候往往被抵制得很厲害、阻力還常常來自于專家或是官員。一般是等到外國人進來了我們才發現好,結果市場早被占領了,失去了自主開發的機會。如果確定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企業的話,應該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力度。
朱麗蘭:技術創新的主體應該是企業,我同意你的觀點。現在的問題是,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科研院所與企業如何結合?應該是采用技術轉讓的方式,開發一代生產一代,而且開發應處于生產的前一代.科技改革不只是要讓科技與經濟結合,科研院所本身也要改革,要營造鼓勵創新的氛圍,并改革評價體系。
王晶:現在大多數科研院所和高校都說科研經費不夠,而每個企業投入研發幾乎都是幾百萬上千萬,因為企業需要能和對市場對接的應用性研究。
朱麗蘭:從大的方面講,技術創新的主體應該是企業。有一個國外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的專利九百件,美國和日本都是三萬多件,歐盟加起來是六萬件.我們不及臺灣地區,是南韓的四分之一。專利本來應該以企業為主,我們恰恰在這方面非常薄弱。現在有些企業看著很不錯,但是“有片無芯”,因為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中:芯片是英特爾的、軟件是微軟的、操作系統是摩托羅拉的。
王晶:這正是體現國家或企業競爭力的地方,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是知識產權。
朱麗蘭:這里面有內因和外因。從內因來說,主談是企業在認識上有急功近利的思想,畢竟新產品的研發需要長期投人。從外因說,我們還是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假冒偽劣、不正當競爭的存在,使企業不得不考慮投入研發值不值。另外,國家沒有鼓勵企業進行研發的政策,如何使我們的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一個迫在眉睫的事。
王晶:這一點我們體會非常深。拿我的企業來說,最典型的產品是紫外c,我們掌握核心技術,在國內市場跟外國人競爭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我們贏。我認為,只要擁有核心技術,才有主動權,才有發展后勁。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國家還研究得不夠。
我認為企業和研究所應該有分工,研究所做一次開發,企業做二次開發。而且,研究所的開發應該緣自市場而不是閉門造車,開發的產品應當由企業做轉換的工作。現在是脫節的,研究所在做什么和企業沒有關系,企業需要什么研究所也不知道。
朱麗蘭:脫節的原因是產業鏈和科技鏈沒有很好結。研究所研究的東西.應該能讓企業接上。反過來企業也不要光等著,你需要什么也去招標采購啊。所謂主體的作用,還應該體現在資源整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