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7日,福建新大陸集團完成向德國JQG公司(姚石英股份有限公司)1000萬美元投資,獲得該公司12%股權;這是新大陸集團成立以來的首次跨國投資,也是我國政府批準在歐洲的第一個資本投資項目。
12月2日下午,新大陸集團在嶄新的新大陸科技園區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向媒體發布其早在今年10月7日就已完成的對德國JQG公司(姚石英股份有限公司)1000萬美元投資的消息。據悉,這是新大陸集團成立以來的首次跨國投資,也是我國政府批準在歐洲的第一個資本投資項目,通過該次投資,新大陸獲得了JQG公司12%股權。
盡管這是一個遲到了很久的新聞,但仍令人感到興奮。親自到場的新大陸集團總裁胡鋼和董事長王晶也都十分明確地表示,這次海外投資是新大陸的“得意之作”。做為一家著名的民營高科技企業集團,新大陸通過十數年的發展和探索,終于成功跨出走向國際化的實質性的一步,有著許多值得借簽之處。
成功的海外投資
據了解,新大陸所投資的JQG公司早在胡鋼和王晶還在實達時就與他們成了好朋友,相互間建立起高度信任,之后JQG公司更在新大陸創立之初成為新大陸的股東,“JQG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新大陸”,王晶告訴記者。這為今日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德國JQG公司成立于1954年,主要從事石英晶體元器件的技術開發和產品制造,是這一領域全球最大的廠商之一。石英晶體元器件是所有電子產品的基本元件,JQG擁有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目前國際上知名的電子類跨國公司大多是它的客戶。此次新大陸對JQG公司投資的1000萬美元,主要用于該公司對世界頂尖石英晶體技術的研發和公司生產機器設備的改進,這些研發項目的成功和機器設備的改進將保證JQG公司在世界石英晶體市場競爭中的持續的競爭優勢。
胡鋼對這次投資做了分析。他說,從顯性的層面看,首先是有固定回報,按照協議,JQG公司將每年給新大陸不少于7.5%的投資回報,無論市場情況或者企業經營情況如何,所以這是一個很安全的投資;其次是JQG公司計劃在2005年上市,一旦成功上市后,新大陸可以實現很好的資本增值。
“借船出海”--
以參股形式搭建國際化平臺
胡鋼表示,這次投資從隱形層面來看,正是新大陸國際化的需要。“新大陸這幾年一直在探討國際化的問題,國際化最重要的是人才,但現在的狀況很難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能力的人才,因此新大陸走的這條路就是‘借船出海’,也就是說借助國外公司的平臺,可以迅速進入這樣一個國際主流市場,接觸到一些重要的核心業務;借助這種現有的國際銷售平臺,現有的資源和經驗,使新大陸能縮短國際化的進程。”
胡鋼總結說,“國際化不僅僅是把產品賣到國外,或在國外設廠,而是有能力為國外客戶提供完整服務;在尚未具備這樣的能力之前,不妨采用參股形式,而不一味強調控股,這樣就能利用國外公司做為企業逐步走向國際化的平臺,既可減少風險,又可縮短國際化進程”。
對胡剛所提及的“完整服務”,新大陸集團董事長王晶女士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她說,所謂的完整服務,就是我們能夠了解國外消費者的需求、價值觀、文化背景,能夠融入到他們的主流生活中去,能夠以他們的思維、觀念,為他們提供我們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能用外國人,賺外國人的錢。
據王晶介紹,新大陸對企業國際化的道路做了很多艱難的探索和嘗試。她說,新大陸不是傳統的制造企業,不可能走民品化的OEM路子,新大陸是一個中小型高技術企業,也不可能走大規模兼并收購之路。“我們也曾嘗試過在國外設立辦事機構,進行貿易和自有產品的推廣,但由于不了解當地國情、文化,甚至不熟悉商業規則,無法建立必要的社會關系,結果鎩羽而歸。后來,又嘗試通過海外華人和留學生,但效果也不好,因為他們大多尚未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對企業忠誠度也不能保證。而直接通過外國人,也面臨文化背景、觀念和行事規則不同的障礙,溝通存在較大困難,那么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時間成本就會增大。”
最終,新大陸“在國際化的初級階段踏出了第一步”--選擇投資德國JQG公司的這種方式,“借船出海”;“我們并沒有控股,因為控股就需要輸出管理,我們現在反過來,不輸出管理,只是利用外國企業的平臺來走向國際”,胡鋼說。
因此,通過此次投資,新大陸集團不僅僅使旗下的新大陸電腦公司成功實現產業升級,得以在IT硬件方面從一家端末產品制造廠商進入附加值更高的電子元器件領域,與此同時,新大陸集團還將借助JQG這一國際化公司的平臺,針對新大陸在IT、醫藥、環保領域所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商務合作,而新大陸的人員也將會在這樣的國際化商務活動中得到最具實際價值的學習和培訓,為將來企業進一步國際化儲備人才。
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的初級階段可以怎么做?
做為民營企業的一員,胡鋼對民營企業國際化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他說,“把新大陸這種投資方式說成一種國際化的模式,我認為不太對,但起碼在初級階段,特別是在企業沒有國際化經驗的時候,他需要積累這種經驗;當然最終我們能主導國際公司更好,但現在,我認為這是一種退而求其次選擇,是現階段中國民營企業可以選擇的比較合適的做法。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去追求所謂的‘控股’,風險將更大。因為有些國際游戲規則、文化沖突等,是目前我們民營企業無法適應的,所以應承認這一點,把自己‘放’下來。而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參股,通過參股國外公司,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們的實力,另一方面可以真正學習那些國際觀念,那些超前的營銷理念和一些書本上沒有的、必須參與其中才能學習到的專業知識。當然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把我們的服務、我們的產品帶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