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商、情商、智商、資本、知本、德本,造就了一代高科技創業者。福建新大陸集團的副總裁王晶最近在談到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思維時,認為在新經濟時代,其他元素固然重要,但最大的贏家應該是德商。信用是企業的財富,報國是凝聚知識型人才的精神動力。有了自主創新的精神,企業才有競爭力。
知本家要做理想主義者
新經濟時代:德商是最大贏家
問:有人把民營企業膽商型、情商型、智商型、作為知本家,一般人都認為該歸于智商型的企業家,您是否認同這種說法?
答:智商當然重要,因為我們是靠知識安身立命的。同時我認為,在新經濟時代,高科技企業家是綜合型的企業家。要有膽、有識,還要學會得用各種企業內外的社會性資源,這就是情商。然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德。有人說,現在已經進入了德商時代。市場經濟本來就應該是信用經濟。而我們卻一直還處在“呼喚商業信用”的階段。所以,我認為在這一歷史條件下,德商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問:知本家是中國的一個新型階層,在他們成功的道路上,您認為德的因素和智的因素哪個更重要?
答:都很重要。但德永遠是第一位的,是立業之本。當年我們白手起家創辦實達,實達之所以能快速成長,就是因為我們有良好的信譽。由此我們也積累了很高的公眾信任度。第二次又是白手起家創辦了新大陸,還是仰仗著我們的誠信。當時,我們沒有固定資產,不能辦抵押貸款,就憑著銀行對我們的信任,兩家銀行分別為我們提供了1000萬元的貸款;之后,僅憑一紙簽字,德國約克公司的朋友每年都要借給我們幾百萬美元,直到上市。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朋友也紛紛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這是為什么?道理是不言自明的。良好的客房關系,勞資關系、銀企關系和社會關系是新大陸的一筆巨大的財富,是競爭的法寶。我們現在已經擁有了一定數量的金錢,信用比掙錢要重要的多。
問:你們是當時第一批靠知識下海的實業家,當時是出于什么的精神動力?
答:我們都是從研究所出來的,多年來眼睜睜地看到許多研究成果靜悄悄躺在實驗室里不能轉化為生產力,甚至在形成一篇論文時就已經壽終正寢了,看到那些皓首窮經的科研人員為已經變成一堆廢紙的科研成果而痛心疾首,心里很不是滋味。準確地講,創業出于三個目的,一是創辦一個實業,使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創造一種機制,使知識分子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提供一種技術,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知識分子科技報國和產業報國的夢想。
問:企業在戰略選擇上,是否都應該體現你所說的理想主義?
答:我認為是有的。比如創業時我們并沒有選擇貿易,當時所謂的高科技公司幾乎都在流通領域淘金,新大陸選擇了一條很苦的路,做的是實實在產品。包括后來的自主技術創新,新大陸沒有滿足于做技術販子,而是不惜血本,耗巨資投入研發,這樣做,沒有一個理想和信念的支撐是不可能的。同樣,我們后來在多元化戰略上,遵循的也是相關多元化和比較優勢原則,我們并不浮躁,不是什么賺錢做什么,始終寄托了一種理想。幾年來,新大陸一直保持著平穩、高速的發展,靠的就是愛國、報國的情懷。可以說,在未來的社會里,德商是最大的贏家。
自主創新:說到不如做到
問:作為書生出身的企業家,在融入市場的搏擊中,該怎樣把握自己的書生情結?
答:可以說,沒有這種書生情結,也沒有企業高新技術的誕生。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就有憂國憂民的情懷,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居僻野之荒則憂其君”。新大陸之所以聚集了一批優秀的科技知識分子,就是因為新大陸是實現他們報國情懷的一個載體。由于新大陸始終打出愛國的旗幟,所以吸納了一大批來自國內外的優秀企業家和學者;所以我們一些尖端技術的帶頭人都是留學海外的博士。這在其他優秀的高新技術企業中也都是如此。
問:書生情節或者說報國情節與人才的自主創新精神又是什么關系?
答:自主技術創新是企業必須提倡的。在企業發展上,要堅持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我們認為,核心競爭能力包括三個要素:其一是要建立自己的比較優勢;其二是確定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及科研成果的快速轉換能力;其三就是要在涉足的行業擁有核心技術。在這方面,新大陸的例子很多。比如,我們環保公司的技術帶頭人,就是看到國內在紫外C消毒領域的技術空白,抱著對中國水環境的憂慮,才攜帶著歐美先進的紫外C技術,告別了10年海外的優越生活,回國創業。1年內做了100多個示范工程,每個都是中國第一,中國周邊國家也在關注我們的技術和產品。在大水量紫外 C消毒領域,新大陸成為中國第一家“吃螃蟹”的人。新大陸生物公司的拳頭產品——TSGF的癌癥早期檢測試劑,從研發到生產花了6年的時間。也是基于對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視,我們采取“借外腦”的方法,吸引了一批海外學者,參與到這一個大課題的很多個子課題的階段性研究中,現在,TSGF已經獲得了國家一類藥號。在“二維碼”領域,我們發現使用國外的“二維碼”,由于碼制掌握在別人手里,所以很不安全。于是,我們投身于二維碼碼制和識讀機具的研發,是新大陸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自己碼制的公司。這些國際一流水平的智力成果,是新大陸快速發展壯大的“實”的利器。這一切成績的取得,與當時的出發點和定位是息息相關的。
問:科技成果的轉化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而新大陸的科研成果轉化率在80%以上,這是國內企業很少見的。新大陸似乎有一支快速反應部隊?
答:長期以來,科研成果轉化在我國一直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絕大部分科研成果在通過鑒定或發表了論文以后就被束之高閣。而新大陸的科研成果轉化率達到80%以上,這與我們的機制不無關系。近年來,新大陸開發新產品近百項的就有3項,國家火炬項目9項,國家級產品7項,國家級推廣項目3項,獲國家專利近20項,填補國內空白多項。省級項目更不用說了。新大陸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確實反應比較快。前年我去美國硅谷,幾位博士對我講,在美國,從一個IDER到產品,最長時間不能超過6個月,一般在3個月左右,否則就會失去競爭力。實際上,新大陸的科研成果轉化,就是在3至6個月之間。為什么會這樣快,就是因為新大陸有一套將科研成果轉化,就是因為新大陸有一套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技術創新機制。我們不是坐在家里閉門造車,而是從立項、研發、檢驗到最后投放市場,都始終與市場和客戶的需求緊密聯系。因此,我們的科研成果轉化率高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企業文化:就是人的文化
問:新大陸的形象,外界看來比較低調節器,據說緣于你們有一套企業行為學,能否介紹一下?
答:我認為,企業文化本身是企業的靈魂,像無形的手操縱著企業的生死存亡。一個企業的興衰與企業文化有很重要的關系。沒有理想、目標的無序的企業,肯定是做不好的。優秀的企業文化會引領優秀的團隊作出一流的事業。企業文化涵蓋了企業理念、企業家精神、企業行為準則等,最終體現出來的是員工行為準則和企業氛圍。新大陸有1000多人的員工,很多人都有一種忘我工作的習慣,沒有人逼迫他,而是出于一種自覺,有人曾經問我的一位員工:“新大陸給了你什么好處,你這樣拼命?”他回答說:“是我們的企業文化。”他這樣的回答,讓我很感動。我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背后是產品,產品的背后是人,人的背后就是企業文化。
問:據說新大陸要打造一個教導型組織,這是為什么?是否出于哪些深切的體會?
答:企業要想保持持續的卓越,就要靠卓越的領導能力,而卓越的領導能力的建立,就需要教導型組織發揮作用。要靠每個層面對部下的逐級教導。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還在起步階段,中國的創業者歷史最長的也就不過20年,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所有的企業家都是在市場經濟的摸爬滾打中不斷學習和經驗積累中成長起來的,老的創業者們就是要為年輕的創業者提供教導,使他們少走彎路.領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導下級發揮潛能并認同企業文化。新大陸曾經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中高層領導進行過培訓,二次創業時的“龍虎計劃”、新千年的“高層戰略研討會”以及去年的“金牌總經理培訓”,都進行得很成功。通過這樣的教導,企業文化得到了有力的宣傳,高層領導更能協調一致,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