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同仁醫院內科教授、主任醫師、全國著名心血管專家李清朗教授應邀到本報接聽熱線,和讀者朋友們共話心腦血管防治的問題。熱線十分火爆,數十位讀者打進熱線,得到李教授的指點。
在熱線之前,記者專訪了李清朗教授,就心腦血管預防和治療,以及中老年朋友如何更健康地生活的問題向李教授進行了請教。在采訪中,李清朗教授現身說法,告訴大家,心腦血管疾病重在預防,而老年人要健康地生活,關鍵要對自己的健康有個指標,對自己的行為有個約束,因為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他建議每個人都和健康作個約定。
不做“四高”之人
李清朗教授是國內第一個提出心腦血管疾病是健康第一殺手的專家。1970年年初,李教授對北京市宣武區25萬名35歲以上的成年人死亡原因進行分析,發現51%的人是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為此,李教授在國內心血管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心腦血管疾病是導致國人死亡的第一因素。這一觀點與當時國外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李教授說,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越來越多,最近國家衛生部門公布的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全國高血壓患者1.6億,而高血壓。高血脂、肥胖(高體重)和糖尿病(高血糖)正是心腦血管最大的危險因素。因此,做健康的中老年人,決不當“四高’之人。
活著就要動
李教授雖然近期工作比較繁忙、勞累,記者采訪他時,他剛下飛機不久,但精神還是相當不錯,說起話來聲音洪亮,如果他不說自己的歲數,真的很難想像他已是年滿72歲的老人了。李教授說,這是因為他“很幸運”,除了有時血脂稍高外,他沒有高血壓、高血糖,體重也保持得比較好。
李教授說,他身體好就是因為平時注意飲食,合理運動,再加上豁達的心境。
談到合理飲食時,李教授以自己的例子來說明如何做到平衡營養。他說,因為經常到各地講座,當地又都熱情接待,有時難免營養過多,于是,在家時他就十分注意飲食清淡;而如果較長時間沒有豐盛的飲食,他就會注意適當改善飲食,以此達到足夠的營養。
對于合理運動,李教授也有獨到的理解。他說,所謂活動,就是“活著就要動,只有動才能活得更好”。李教授喜歡游泳和快步走,每周大約五次,每次走一個多小時,到微微出汗為止。
李教授非常強調精神對健康的影響。他說現在不少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就查出血脂高,原因除了營養過剩及肥胖外,還與壓力大、精神過度緊張有關。他解釋說,人在緊張時,交感神經就興奮,就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而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就易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所以,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這方面,李教接自己就做得很好。雖然右眼視力不好,但他非常樂觀,他的座右銘就正如他的名字“清心寡欲,豁達開朗”。他建議老年朋友一定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從中修身養性。李教授對音樂、京劇、曲藝都有濃厚的興趣。
首先檢查生活方式
心腦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李教授說預防是最重要的,老年人如果發現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等,首先要檢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科學合理,找出原因馬上紂正過來。生活方式健康了,如果仍有毛病,才考慮吃什么藥,如何治療的問題。
對于已經患病的老年朋友來說,堅持治療也非常重要。就他本人而言,他比較主張中西醫結合的治療辦法,因為有些西藥長期服用后,會產生一些毒副作用,而我們老主宗傳承下來的中醫配方,如何首烏、枸杞、丹參及人參等多味配方,對心腦血管疾病不僅有治療效果,還有保健、預防的作用,毒副作用幾乎沒有。
最后,李教授還以香港鳳凰衛視女主持人劉海若康復的例子,來給那些已經患了中風,即使已有偏癱的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朋友打氣,他說醫學在進步,老年朋友保持樂觀心態、堅持合理治療,完全可以戰勝疾病,提高生活質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