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短短的一句話,寫進了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福建團代表興奮地說,福建期盼了多年的心愿,如今正式上升成為了國家戰略。悄然崛起的海峽西岸經濟區,讓中國的東南沿海又多了一個「圈」。
全國人大代表王晶回顧起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幾多感慨,幾多展望。改革開放初期,福建憑借毗鄰港澳臺的區位優勢,曾經吸引大批港澳臺中小企業來閩投資,從而奠定了福建作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大省的地位。但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外商對中國投資環境的逐步熟悉,加上兩岸「三通」遲遲不通,臺商紛紛向江蘇、上海轉移投資。臺商對福建、廣東的投資占全部大陸投資的份額大幅減少。
當21世紀的大鐘敲響時,大中國的版圖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因其強勁的發展勢頭,被形象地稱為中國經濟的三大引擎。而與臺灣有地緣親緣優勢的「閩南金三角」,卻在「長三角」「珠三角」兩大經濟圈的夾擊下陷入發展的尷尬之中。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構想的提出,是歷屆省委省政府探索福建發展思路、發展定位的結果,它符合中央的要求,也切合福建的實際。」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說。
專題報告引起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隨著政府加大對海峽西岸的投入和關注,福建省和臺灣兩地經貿交流進一步深化和擴大,閩臺經貿合作已經形成日益密切的產業對接、優勢互補、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