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王晶代表可真不容易,打電話聯系,她一再抱歉“對不起!”,到福建代表團駐地,一問“王晶”,工作人員說:“來的記者太多了!肯定沒時間。”我約了三次才見到本人。
王晶,典型的白領女性,長發配裙裝,落落大方,和聲細語,溫文爾雅。連名片也與眾不同:“科技創新共享卓越 新大陸科技集團”,一行字很醒目。新大陸從 150萬元的注冊資金,發展到今天的總資產超過15億,產業已橫跨電子、生物、環保三大領域。新大陸累計上繳國家稅收超過2億元,連年被評為福建省信譽AAA企業。在 15年的創業歷程中,王晶對股份制、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戰略、“借外腦”引進智力參與科研開發等方面做了艱苦的探索和成功的實踐。
說起技術創新,王晶有著自己的認識。她說,技術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沒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是沒有競爭力和發展后勁的,最終要被淘汰的,特別是對中小企業而言,并不擁有其他資源,沒有資金,沒有積累,只有人才和將知識和智慧轉變成財富的能力,這就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才能生存和發展。
國家的經濟實力最終體現在科技的實力上,民族振興的關鍵是民族自主創新的能力。創新首先要有民族自信心,因為我們站在國際競爭平臺上與外國人競爭,創新是為中國人爭光,為民族爭氣,要敢為天下先,做世界一流的事情。
她說,我認為創新應當是這樣:在中國人不掌握核心技術的時候,外國人在中國賺取暴利,在我國需要應用時他們進行技術封鎖,可一旦我們掌握了核心技術,他們就會紛紛降價,即使是在世界500強的企業。也會主動上門請求合作,為什么?是因為他們看到中國巨大的市場,而一旦他們不具備核心技術的優勢,就會失去在中國的競爭力。
要認識科技創新的難度和艱巨性,從科研項目立項開始到最后的孵化企業成功,需要過程,其過程非常艱辛;需要時間,因為你即使在某一點關鍵技術上有突破后,還要有配套技術和商品化的過程,是需要有長期的技術和產業化的積累和沉淀,不可能一夜之間成功,科研只占創新過程的25%,管理,制造,市場等都是重要環節。我們的經驗,從技術研發開始到企業孵化成功,特別對原創的技術創新產品需要5至6年的培育。
王晶建議,政府和社會各界要理解和認識創新的艱巨性,對創新的成敗要有包容性,在整個社會營造支持鼓勵創新的文化和氛圍。在評判企業和制定扶持政策時,不能按制造業和貿易型企業來衡量,用產值和規模來評價企業的優劣,要對民族自主的科技實業加大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