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回應
省發展和改革委
會同省經信委,編制《福建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聯合省科技廳、經信委、教育廳,建立創新發展廳級聯席會議制度。策劃一批重點科技項目,以項目帶動創新發展。將創新平臺建設作為推動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積極爭取高技術產業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支持。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省國資委
按照“創新儲備一代、研究開發一代、應用推廣一代”的原則,加快突破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著力形成一批產業帶動性強、關聯度大、優勢資源集成度高的新產品,培育壯大新產業。
省經信委
政府在企業創新創業過程中,要扮演好引導和扶持的角色,注重支持強化企業內在的創新能力。在解決科技創新中服務、人才、投入等問題時,要綜合政府、社會組織、金融機構等多方外部力量。
省財政廳
會同省科技廳組織籌建福建省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基金規模總額為3.75億元,主要投向我省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創期或成長期企業。目前,基金組建已完成向科技部的申報程序,爭取2017年投入運行。
省科學技術廳
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持續供給,加快建立創新企業持續誕生和成長的創新生態系統,真正確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促進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主體,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牽引作用,鼓勵金融等社會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支持互聯網創業孵化基地、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等創業大本營建設。支持高校學科、企事業單位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對高端產業學科、高水平重大科研機構給予優先推薦。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推進福州市創建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 (本報記者整理)
日前,省政協在委員群眾聯系點福建新大陸集團舉行對口協商會(如圖),各方圍繞“科技創新驅動 助力我省發展”進行對口協商,17名省政協常委(委員)與省發改委、科技廳、經信委、財政廳、人社廳、國資委等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部分高新企業代表、高校專家學者面對面探討,積極建言獻策。
“梧桐樹”栽好了嗎
海能達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專網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總裁陳青洲出生于福建泉州,卻在深圳成功創業。談及創業經歷,他坦言,與福建相比,深圳有更好的創業氛圍和條件,“在深圳不創業、不好好辦企業,簡直對不起自己”。參與協商的省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鄭蘭蓀認為,深圳成為創意之都,有三個原因:政府較早重視創新;有一套市場管理辦法;產業鏈比較完整。其中,政府的重視擺在第一位。栽好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
然而,福建的這棵“梧桐樹”栽好了嗎?委員們和企業家代表有話說。
創新要以市場應用為根本目的。企業創新發展的痛點更多集中在創新成果市場化“首用”和“擴展應用”上,省政協常委、福建新大陸集團董事長胡鋼點到了這個問題。他說:“這里的悖論在于,一方面要求創新成果需已有樣板工程,另一方面卻沒有市場首用機會。”他建議,政府需要鼓勵首用,特別是在許多重大公共基礎建設項目上要給予本省企業機會。若必須引進國外或者省外的企業或技術,就應要求國外或省外企業聯系一家本省企業作為合作聯合體參與建設,“這樣既可以讓本省企業增加經驗和資質,又能培養本地人才”。
推動創業創新一靠技術,二靠資金。但與會委員和企業家代表表示,目前資助項目多以撥款為主,但撥款資金畢竟有限,且門檻較高,往往集中在“重大”“專項”等項目,難以顧及一般項目。對此,委員們建議以貸款、基金、保險等方式來保障科研投入。福建萬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黃鍵說得更具體:“大部分的項目用貸款的形式,確定任務,考核的經濟指標以稅收為準,社會指標以環保、就業率等為準,成功了便可將貸款轉為撥款。同時建立退出機制,指標完不成就退出。”
政策支持力度夠嗎
福建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戰略制定、人才引進、稅收、土地出讓等方面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但一些政策措施仍顯力度不夠,沒有完全契合到企業經營中的關鍵問題。政策以撒胡椒面的方式顧及所有企業,收效不大。”胡鋼指出問題所在。
福建榕基軟件股份保險公司副總裁陳明平希望相關產業創新政策能更加聚焦,結合福建優勢產業情況予以支持,不要一哄而上。
不僅如此,還要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有效目標群體上,重新審視產業園區,做好創新重點扶持。目前各地建園積極,后續支持松弛,致使園區產業配套能力差,無法實現產業聚集。省政協委員杜民為此建議要加大專業化園區的培育,“抓龍頭,做鏈條,建集群。龍頭不大,鏈條不長,集群無法形成”。胡鋼建議重新梳理產業園區現有政策,重點建設幾個高新科技園區,對符合產業導向的龍頭企業,即使需加大優惠措施也要請入園,發揮其筑巢引鳳的作用;對于已在園區內的非產業方向或已經衰敗的企業要想辦法讓其騰籠換鳥,最終形成產業集聚,實現創新升級。
企業創新的主體是年輕人,但現在大學畢業生很多不愿意去小微企業以及一些地處比較偏遠的高新技術園區。對此,省政協委員林立提出借鑒深圳、廈門的做法,只要大學生畢業到當地的企業就業并簽署合同,政府就給予補貼。企業的創新不是靠某個人,而是需要一群人,要想留下人才,政府配套機制來解決這些人的子女教育、住房等生活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產學研瓶頸如何解
現有科技創新的扶持傾向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但企業對高校的研發能力不信任,而高校也鮮有科研成果問世。高校現有的職稱評價體系唯論文論,對科研成果的轉化并不重視,以項目名義給的研究經費效果甚微。“與其這樣,還不如以普惠性的方式支持,鼓勵企業普遍設立研發準備金,對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的企業,根據企業研發投入實行普惠性財政補助。”鄭蘭蓀建議。
省政協委員吳小穎則建議去“論文化”,將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高校科研人員創業情況這兩項指標納入高校班子的績效考評,引導高校主動抓科研創新,同時政府對高校產業關聯性強的一些學科在引進人才培養上予以扶持。在學校經費的撥款增量上改進,對與產業關聯性比較高的理科、工科增加撥款,促進對接產業的人才培養。
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也不容忽視。省政協委員郭恒明建議建立新型協同融合創新共享的服務平臺,促進產學研合作,實現全社會共同推動創新。鄭蘭蓀建議,要支持科研人員兼職開辦研發公司,既能推動他們開展應用性、原創性較強的研究,解決企業的技術需求,又能繼續從事基礎研究和教學工作,保證知識的更新,并允許在讀研究生作為主體進入研發公司,培養他們的應用能力,拓寬就業、創業的渠道,學校的權益則可通過一定的股份或專利的轉讓等方式來體現。福建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陳必鏈委員也提醒,相關政策既要細化,更要有連續穩定性。